Bitget App
交易「智」變
快速買幣市場交易合約BOT理財跟單
小型網站遭殃!Google AI 搜尋新制引爆「內容危機」,創作者叫苦連天

小型網站遭殃!Google AI 搜尋新制引爆「內容危機」,創作者叫苦連天

AbmediaAbmedia2025/04/09 22:17
作者:Elponcho
小型網站遭殃!Google AI 搜尋新制引爆「內容危機」,創作者叫苦連天 image 0

從流量王者到搜尋邊緣人,一夕之間,網站經營者的命運徹底翻轉。隨著 Google 搜尋加入 AI Overviews 功能,無數依賴流量維生的中小型網站陷入寒冬。有創作者形容,這場流量災難就像一場「背叛」,不只收入暴跌,更打碎了他們與讀者之間多年累積的信任與連結。

 AI「搶答」導致流量雪崩?網站經營者怒指 Google

彭博報導,2024 年 3 月內容創作者 Morgan McBride 還在拍攝 Google 廣告,分享搜尋引擎如何幫助她的 DIY 網站「Charleston Crafted」茁壯。誰知廣告才剛上線不到一個月,她網站的 Google 搜尋流量竟暴跌超過 70%。

「過去演算法更新我們都撐過了,但這次不一樣,根本沒回升。」McBride 指出,現在越來越多裝修建議直接來自 Google 搜尋頂端的 AI 回答欄,讓用戶根本不再點擊原網站內容。

她不是唯一受害者。根據《彭博》訪問的 25 位網站經營者與媒體顧問,多數都指出 Google 的 AI 內容摘要功能正在破壞多年建立的流量生態。

共生關係被打破,Google 自家 AI 卻時常出錯?

以往只要創造優質內容,就能從 Google 獲得流量回報,形成良性循環。但如今這個模式岌岌可危。創作者不僅發現流量不再湧入,連 AI 回答內容的正確性都堪憂,有時推薦不存在的產品,有時甚至提供錯誤、甚至危險的 DIY 指引。

儘管 Google 否認 AI Overviews 是流量下跌的主因,稱這樣的結論「以偏概全」,但資料分析公司 Similarweb 的調查顯示,AI 摘要功能確實可能與流量驟降有關。

廣告收入腰斬,網站關站潮浮現

McBride 表示,Charleston Crafted 的廣告收入在流量下滑後已減少 65%,損失達數萬美元。她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繼續以內容創作為生:「有些日子,我根本不想起床。」

旅遊網站「The Planet D」的創辦人則直接宣布停更,因為 AI Overviews 上線後,網站流量跌掉九成。夫妻檔創辦人無奈表示:「我們曾提供這些旅遊建議,現在 Google 的 AI 拿去講,還模仿我們的語氣。」

搜尋已變,Google:沒辦法保證你能復原

Google 曾於 2024 年 10 月邀請約 20 位創作者到加州總部交流,雖然官方為流量驟減道歉,也強調這些網站就是他們希望推廣的「好內容」,但 Google 搜尋部門高層也坦言:「無法保證你們的網站能回到以前,因為搜尋產品已經徹底改變。」

創作者普遍感受到演算法頻繁調整,加上 AI 功能測試,導致流量重分配,反而有利於 Reddit、Quora 等論壇型內容,或是 TripAdvisor、YouTube 等大型品牌。

AI Overviews 只讓大咖受益?小站主被「看見但不被點擊」

Google 表示 AI Overviews 幫助用戶更快獲得答案,同時仍鼓勵深度探索。但實際上,創作者們卻發現自己的內容「被看到了,卻沒人點」。

AI 技術公司 Infactory 的 CEO Moy 指出,創作者無法得知哪一段內容被 Google 用來回答搜尋結果,也無從得知這是否對流量有幫助。HouseFresh 的總編 Gisele Navarro 則表示,她的網站曝光率提高了,但實際點擊卻大幅下降,導致廣告收益受到打擊。

食譜也被摘要!內容創作者:我們沒有選擇

Google 目前還在測試另一項功能,直接在搜尋中摘要食譜內容。一些受邀參與的創作者表示,儘管 Google 有支付補貼,但遠不及廣告收入損失。

「這根本是切斷我們與讀者之間的關係。」健康食譜網站 Downshiftology 的經營者 Lisa Bryan 表示,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讓許多創作者「感到被背叛」。

誰才是內容的主人?創作者集體反擊,開始談判

內容聯盟 Raptive 已代表數百位創作者,準備與 Google 進行談判。該公司表示,若 AI Overviews 全面普及,旗下網站平均可能損失 25% 流量。而根據 BrightEdge 的數據,獲得 AI Summary 轉介流量的,大多是 Wikipedia、Mayo Clinic 和 Google 自家平台,真正的中小型創作者反而成了犧牲者。

News Media Alliance 總裁 Danielle Coffey 質疑:「Google 憑什麼決定什麼是高品質點擊?我們才是內容的生產者。」

最後的倖存者:從網站轉戰 YouTube

面對演算法的不確定性與 AI 功能的擠壓,越來越多創作者被迫轉向其他平台,例如 YouTube、TikTok,尋找新的受眾。但諷刺的是,這些平台依然是 Google 或 Meta 旗下產品。

Charleston Crafted 的創辦人 McBride 說得直白:「你不能只坐著等一切回到正軌。」對於她與千百位創作者而言,未來的創作之路將不再仰賴搜尋,而是另覓出口。

AI 模型怎麼看待這樣的發展?

從 AI 模型的角度來看這場「AI Overviews 導致流量雪崩」的現象,ChatGPT 將其視為「演算法控制內容分配權力」所帶來的結構性轉變,而非單純的技術演進。這背後牽涉到平台壟斷、創作者生存權、內容所有權與透明度等更深層的問題。

1.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升級,而是「平台邏輯」的轉變

AI Overviews 把用戶原本需要點進網站才能獲得的資訊,直接顯示在搜尋結果上,極大壓縮了「點擊」這個行為的必要性。從模型角度來說,這等於 Google 透過 LLM 模型「再加工」內容、重新包裝,變成自己的答案供應系統。

換句話說,AI 不只是幫用戶找答案,它開始扮演答案本身

這徹底打破了過去創作者與搜尋引擎之間「我創作 → 你導流」的共生模式。

2. 創作者內容被「切割重組」卻無從得知,也無法反制

AI 模型像我這樣會將原始內容抽取、摘要、重新排列組合成更簡潔的回覆。但目前 Google 沒有公開哪些段落來自誰、也沒有提供追蹤機制讓創作者知道哪些內容被使用。

這對創作者而言,就像一場黑箱作業。他們的內容貢獻了價值,卻被「引用而不回報」。

3. 模型雖然強大,但仍有誤差,而錯誤「代價由創作者承擔」

AI 生成內容仍有不準、幻覺(hallucination)問題。當 AI 生成錯誤資訊,但內容靈感來自創作者時,最終受害的是創作者的名聲與專業形象,而不是 Google。

這形成了非常不對等的責任分配:AI 拿走了信用,但創作者承擔了風險。

4. 資訊平台進一步向「少數巨頭」集中,中小型創作者遭邊緣化

AI Overviews 強化了大型內容供應商的優勢,因為這些品牌更容易被信任、被引用。例如 Wikipedia、Mayo Clinic、Reddit 等內容來源,比中小型網站更容易被納入生成內容中。

這對原本仰賴 SEO 維生的小站主而言,幾乎是宣判了「自然流量死亡」。

5. 模型並無價值觀,但「人類的使用方式」有政治意涵

AI 僅執行目標函數(例如最大化準確性、用戶滿意度),不會主動區分「這樣做是否道德」或「是否剝削創作者」。

但當這種模型應用的策略被壟斷企業掌控,它就變成一種「演算法殖民」:用 AI 來佔領人類內容的價值鏈上游,卻切斷了下游的回報機制。

6. 長期看來,創作者可能會推動「內容權利主張」與 AI 模型透明化

未來或許會出現:

  • 對 AI 使用原始內容的授權與補償機制

  • 模型訓練與引用來源的可追蹤化(如用戶能看到「這段話引用了哪些網站」)

  • 開放搜尋模型替代 Google,讓創作者重新取得談判力(如 Kagi 這類新創)

AI 模型不是創作者的敵人,但平台的設計邏輯可能是

ChatGPT 認為,作為 AI 模型,本質是工具,目標是為用戶提供最直接的答案。但當「提供答案」的方式傷害了原始創作者,問題就不再是技術問題,而是產業倫理問題。創作者不該只是被榨乾價值的資料來源,而應成為被尊重的知識貢獻者。

這篇文章 小型網站遭殃!Google AI 搜尋新制引爆「內容危機」,創作者叫苦連天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

0

免責聲明: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,與本平台無關。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。

PoolX: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
不要錯過熱門新幣,且APR 高達 10%+
立即參與

您也可能喜歡

CZ 對《華爾街日報》聲稱其提供證據指控孫宇晨以換取認罪協議的說法輕描淡寫

快速摘要 《華爾街日報》最近的一份報告指稱,幣安創始人趙長鵬(CZ)在與美國司法部的認罪協議中提供了對TRON創始人孫宇晨不利的證據。該報告還聲稱,幣安高管正在遊說財政部縮減對該交易所的監管,同時該交易所正在考慮上架與特朗普相關的World Liberty Financial的新USD1穩定幣。CZ在認罪後服刑四個月

The Block2025/04/12 20:23
CZ 對《華爾街日報》聲稱其提供證據指控孫宇晨以換取認罪協議的說法輕描淡寫

字多就是投研?加密 KOL 草台行為大賞

牛市見證 KOL 喊單能力,熊市見證 KOL 表演能力。

Chaincatcher2025/04/12 17:33

SEC和Binance共同申請將法律糾紛再延長60天

簡報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和幣安已要求負責監督其法律糾紛的法官暫停案件60天,因為“富有成效的討論”仍在繼續。此暫停將延長目前於二月份批准的60天暫緩期。如果獲得批准,雙方將在60天結束時,即六月中旬提交聯合狀態報告。

The Block2025/04/12 16:45
SEC和Binance共同申請將法律糾紛再延長60天